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榜样的力量。2011年开始,为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,山东启动年度非遗亮点工作评选。每年一次,持续至今。10多年来,亮点工作评选,逐渐发展成为山东非遗领域的一件盛事,受关注程度高、影响面广。尤为关键的是,最终入围的项目,得益于各级党委、政府和媒体的推介,为省内其他地区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参考借鉴,进而促进了山东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完善。

发挥示范的作用

2011年,原山东省文化厅首次评选年度非遗亮点工作,“东营市垦利区实现传统戏剧村村演”项目入选。

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刘朋鑫介绍,年度非遗亮点工作的评选,一条重要考量标准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,创造开展工作,并取得了切实的成绩。10年前,全省各地文艺演出进乡村的活动如火如荼,但类型单一。垦利区先行一步,将文化进基层的主要供给产品,调整为独具当地特色的非遗戏曲,且覆盖每个村庄,意识很超前。

产生示范带动作用是山东评选年度非遗亮点工作的初衷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改进评选方式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,从全省基层遴选一批亮点项目,探索了诸多兼具理论和实用价值的非遗传承模式。

“三渔文化培育工程”是山东2013年度非遗亮点工作之一。项目由威海荣成市报送,目的是让非遗重回民间。在该项目中,当地的民俗遗产渔家锣鼓、渔家秧歌和渔民号子,通过培训文艺骨干、吸引志愿者加入、创新节会举办模式,实现了可持续传承。

“当年‘三渔文化培育工程’获评全省年度非遗亮点工作,对荣成文化战线是莫大的激励,也启发我们进一步调整非遗活态传承的路径。”荣成市文化馆馆长徐伟说,过去几年,荣成“三渔文化培育工程”一直在持续优化。渔家锣鼓等项目的传承阵地,从村庄拓展至中小学,有的传承人常年驻景区演出,外地文旅部门来学考察的团队络绎不绝。

产生带动的影响

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,单靠非遗保护中心或者文旅部门的力量难以为继。多年来,山东借助评选年度非遗亮点工作,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,间接壮大了非遗传承的“护航编队”。

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,流行于鲁西南地区的大弦子戏,曾长期面临“没有剧团、没有专业人才”的困境,传承发展形势堪忧。

2014年,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联合山东省艺术研究院,凭借“依团代传”模式,成功将大弦子戏的代表剧目立上舞台,一时间引发热议:当地数千位戏迷连续多天到剧场看大弦子戏《两架山》。当年,该项目获评年度非遗亮点工作。

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认为,年来随着各类学科研究体系日益完备,非遗作为单个项目的保护与传承,需要深入探讨其文化价值、社会价值,包括市场价值。类似工作需要吸纳专业力量介入,不能让文旅机构自己“闭门研究”。

2019年,聊城市、德州市等地探索开展非遗项目进景区,相关模式获评当年度非遗亮点工作。

“非遗项目进景区,表面看是景区单方面受益,实际是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景区的双赢之举。”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周江涛说,景区等社会力量通过了解非遗项目,搭建传承、传播、展演的台,助力非遗影响力扩大。同时,也为非遗项目探索市场、收获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。

具有前瞻的探索

中办、国办2021年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对非遗要促进合理利用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山东对年度非遗亮点工作的评选,以前瞻的思维,走在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领域的前列。

比如山东2016年度非遗亮点工作,其中一项是泰安探索“非遗+游学”助力非遗项目传承模式。

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侯卫国说:“过去几年,国内旅游领域兴起非遗研学热潮。这方面,泰安市较早开始探索,取得了初步成效。可以说,获评山东年度非遗亮点工作,给了泰安文旅部门信心,让大家坚持把非遗研学做下来,成为今天的一个特色品牌。”

从非遗助力乡村振兴,到非遗融入景区发展,再到非遗借助网络台推广,过去10年,山东年度非遗亮点工作的评选小组,以敏锐的触觉,及时发现总结了一批经验。部分经验通过媒体的传播,受到兄弟省市的关注,并顺利复制到一些地区。

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、厅长王磊表示,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山东通过评选年度非遗亮点工作,主要目的不是表彰,而是激发大家“比学赶帮超”的劲头。进入新时代,非遗项目所蕴含的潜力巨大。未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创新突破理念为引领,继续做好亮点工作评选,发现更多非遗保护传承好模式。(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)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