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私募量化规模破万亿,一年前还不足千亿,百亿私募就有28家,半数为新增。过去一年也见证了量化私募的业绩神话、净值巨震和规模掣肘。随着行业进入拐点,未来量化将何去何从引发关注。
规模扩张下量化进入“正常期”
在由朝阳永续主办、中国银河/银河期货联合主办的2021年度中国私募基金风云榜颁奖盛典期间,鸣石投资创始合伙人房明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采访。他表示,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,量化在中国仍处于发展黄金期,但随着规模扩张,量化也进入了“正常期”。
“我们去年5月到9月几乎是周周赢,整个行业的胜利率也非常高,这超越了统计的理解。我们策略的目标一般是夏普(风险收益比)3,夏普3的东西不应该是周周盈,否则就成了夏普10,因而后阶段的回撤也是意料之中。任何策略都会有下滑期,下滑到一定程度则进入震荡期,然后再到上升期。从1月到现在算是下滑期的尾部,这并无从解释量化到底是不是变得不灵了。”他称。
去年四季度以来,头部机构发行的产品普遍难敌市场集体下挫的压力,新发行产品净值在“水上”(1以上)的寥寥,量化策略(宏观对冲、指数增强)、基本面多头皆难幸免。同时,部分量化巨头规模在突破100亿、500亿甚至上千亿时,业绩难免出现下挫,这也导致在市场震荡时,投资者寻求“小而美”呼声高涨。
房明则表示,“小而美”的迷信需要破除,资本市场的商业逻辑在于——规模扩张的边界都是投资者对收益下降忍耐的边界。
事实上,规模掣肘无可厚非,此前私募量化机构相当一部分超额收益仍来源于交易性阿尔法,策略上也已不是纯粹的进行日频调仓叠加T+0策略,而是到了日内多次调仓的程度,对交易性阿尔法愈加依赖。但随着规模的扩张,再要频繁换仓就意味着交易价格会比起始的目标价出现较大偏离,因此摊薄到每个产品上的交易性阿尔法会持续下降。
在房明看来,之所以真正的“小而美”并不存在,是因为这不合乎机构旨在扩规模、提升管理费的商业逻辑。
“2017-2018年中高频量化业绩亮眼,其实给投资者的收益是超乎常理的,因为当时似乎它拿很小的风险换来了较大的收益,但其长期供给则是有违科学,管理人为何要将一个风险收益比奇高的东西长期供给投资人,同时还要将收益和投资者‘二八开’分成呢?自营并放杠杆岂不更好?由此可见,这种完美的东西不可能长期供给,它起到的效果就是,我让你看到是完美的东西,然后资金量涌入,涌入后它就变成了一个正常的东西,虽然它不完美,但它已经足够好了。”他称。
房明所说的“足够好”也是指,随着量化规模的扩容,若能做到在控制波动和回撤的基础上,获得持续、稳定的超额收益,即使收益不如过去的高光时刻,也已经足够好了。
一般而言,规模小的量化机构倾向于高频,因为容量小的策略收益往往高,规模大的机构哪怕有高频这个心也没这个能力,只能逐步倾向于中频乃至低频交易。
房明在2021年9月时也曾提及:“高频是火车头,中低频是主力军,中国量化行业要崛起,中低频的赛道必须走起来。当年为什么必须从高频走起来,因为中国市场神棍太多,这个太科学的行业不拿出夸张业绩根本无人问津。针对中证500跑出15%的超额收益、夏普做到2,领先于大部分主观多头,行业却陷于崩溃,行业从2015年后走向高频只是源于自救,而现阶段的高光也只是为了走回到2015年。”
目前的挑战在于,比起欧美市场机构当道,中国仍是散户主导,部分机构海外高杠杆产品业绩一度大幅回撤引发轩然大波。“理论上杠杆本身不是问题,尤其是海外市场融资成本很低,但关键是客户很少意识到杠杆的风险,买时更看重的是收益,并认为可以忍受回撤,但当回撤真实发生时,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。”
做好资管组合的底层配置工具
量化行业发展至今渐成主流,不得不思考的是,未来究竟在中国应该如何定位?
“量化的使命就是工具,我从来不愿意说‘量化做上帝’。什么叫上帝?即你把钱交给我,我帮你搞定;而工具是什么,即我是你手里的一种东西,我的使命是你赋予的,而我只是把这件事做好。”房明表示,“工具”的定位是未来量化在大资管时代的关键。
除了针对高净值个人的业务,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,机构业务对量化而言前景广阔,信托资管、理财子公司需要不断进行“非标转标”,而它们对于标准化资产的波动承受力较低,并有一定的预期收益需求,这是单纯配置股票多头或单一资产难以实现的。一般而言,机构需要通过委外布局FOF的形式来满足配置需求,量化此时则可成为一篮子底层资产的一部分。
但相比起美国,中国FOF发展仍然缓慢,量化私募在过去几年规模扩容10倍,但量化FOF仅2倍,这与中国投资人更倾向于直接投资底层资产有关。因而对量化机构而言,此时也可主动为提供多资产量化组合(例如配置股、债、商品),来降低整体组合的波动率,尽力实现穿越周期。
例如,房明表示,在目前提供给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中,往往将量化策略做成了“小FOF”,即包含CTA、中性策略、指数增强等的复合策略,根据机构风险偏好的不同,给予每个策略不同的权重,以求真正降低组合的波动率,而并非只是单纯分散投资。
未来,为了做大规模,量化既要接受中国市场的现实,即发展针对高净值客户的独立业务,同时也要着眼长远,努力做好资产的底层,发挥好工具的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