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约三四年前,在北京的相亲公园,纪录片导演董雪莹发现,地上摆着的征婚启事上,大多数都明确写着要求对方是北京户口。她随口问了一个阿姨,阿姨告诉她:孩子上学方便。

“我觉得太现实了。”董雪莹告诉第一财经,她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人,还相信罗曼蒂克的爱,“那时候,我就在想,假如跟一个男的见面,聊的第一个问题是孩子的户口问题。这好搞笑啊。”

三十岁以前,董雪莹将结婚生子这件事抛在脑后,甚至因反抗母亲的催婚而绝食。三十三四岁的时候,看见身边亲友一个个步入婚姻,并且大多生活幸福,她开始憧憬美好的家庭生活,下定决心“脱单”。

然而,在积极投入各式各样的相亲活动后,董雪莹仍然没有遇见合适的另一半,甚至还遭受了年龄歧视。在传统的相亲市场,婚恋与生育绑定,女性的年龄是被格外关注的要素。

抱着对都市婚恋生态里种种怪现象的困惑,董雪莹决定拍一部纪录片,回应内心的谜题。与此同时,她也试图呈现一个日益显影的社会现象——都市里的单身浪潮。根据民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,2021年中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.6万对,仅为2013年最高峰的56.6%。

在《单身社会》(Going solo)一书中。美国学者艾里克·克里南伯格总结了独居人口增长的原因,包括城市化、网络科技、个人意识的觉醒、女性地位的提升、人均寿命的延长等。这本书也给董雪莹带来很大启发。在她看来,紧随欧美、日韩之后,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,单身浪潮正在慢慢浮现。

2018年至2019年,在调研了二十多个都市男女之后,董雪莹锁定五个从事不同职业、性格迥异的单身女性——在大型外企中担任高管的Maggie、从农村到大城市打拼的白领红梅、单身妈妈李桃、要爱情不要面包的音乐人小月、被父母呵护得很好的北京女孩Kitty,跟随着这些人的故事,她完成了纪录片《“炼”爱》。

三十岁以上、受过良好的教育、理想主义是这五位主人公的共同点。她们不排斥婚恋,向往爱情,但也不依附、不盲从、不将就。婚姻与生育并不是她们的唯一选项,在爱情之外,她们还寄情于更宽广的世界,比如事业、兴趣,以及各式各样的爱。

曾遭遇过婚姻骗局、背负着债务独自养育女儿的演员李桃,几乎在废墟中重建自己的人生。如今,她事业成功,创立了自己的公司,找到了另一半,并且即将举办婚礼。她也是五位女主角中目前唯一“脱单”的。董雪莹为李桃感到开心,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,她发来李桃的结婚照,不时感叹:“太甜了。”在董雪莹看来,李桃痛苦过,却仍然相信爱情,愿意再次踏入婚姻,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气。她也一直记得李桃说的:女人的强大,就是随时拥有离开一个男人的能力。

高学历、高收入、高颜值的Maggie把事业放在第一位。如今她在硅谷创业:“如果在走向这个东西的路上,能够遇见一个同路人,那就一起走咯。”为了给生育的不确定性上保险,她选择冻卵。

《“炼”爱》截取单身浪潮中的一个个小小切面,从生育焦虑、代际婚恋观等方面,展示在传统与现代的夹击下,挣扎、求索的都市女性。董雪莹认为,女性的独立是这股单身潮背后的主要成因。但她同时也指出,影片的讨论范围还局限于都市女性,“片中的女性是比较独立的,走在前端的。一部电影的体量有限,它和我自身的困惑和经历有关。”

在未来,董雪莹有计划将婚恋现象拍成系列,但这一切取决于《“炼”爱》的市场表现。由于疫情,上海等票仓城市影院关停,加上纪录片这一类型较为小众,自3月18日公映以来,截至3月21日12时,该片累计票房仅为29万,排片仅为0.5%。这让董雪莹有些灰心。实际上,《“炼”爱》在上影节等影展放映时,现场观众的反馈都不错。这是一部主题严肃,但风格轻盈的影片,单身男女围绕婚恋问题的讨论场面,充满喜剧色彩。

董雪莹希望更多人能够走进影院看看《“炼”爱》,在观念交锋中达成男女、代际之间的沟通与和解。在她看来,在各种鼓励婚恋生育的建议被提出之前,首先更应该关心这些女孩:她们为何单身?她们在思考什么?她们究竟需要什么?

对话董雪莹:拍完片子发觉,年龄对我来说不成为困扰了

第一财经:拍摄《“炼”爱》之前,关于婚恋,你内心的困惑是什么?

董雪莹: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,我比较叛逆。我爸爸是山东人,他一直想要男孩,我妈妈接连生了三个女孩。她在银行工作,是很优秀的职业女性,但她还是为了生男孩付出很多。小时候我还没有这种意识,看到身边都是独生子女,而妈妈生一个,藏起来,再生一个,再藏起来。长大后,我就非常抵触,经常和我妈争论。以至于三十岁以前,我根本就没有想过结婚生孩子这件事。我觉得太无聊了,很没意思。

第一财经: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?

董雪莹:随着成长和经历,人的观念会有所转变。爸妈的思想转变了很多,我也是。三十多岁的时候,我看到的是,父母的感情还是很好的。我的两个妹妹也结婚生子,和妹夫的感情也都很好。每一次家庭聚会,我都会有一些孤独和失落。我觉得,有个家还挺好的,确实会给你一些归属感。

我就想脱单了。但是拍纪录片差不多等于单干,没有社交。我又比较颜控,理想主义。朋友介绍的都不合适,于是就去婚恋网站,也是抱着猎奇的心态,看看他们是如何经营的。经历了婚恋网站线下相亲的流程,其中有好玩的地方,也有受打击的,其中一个就是年龄问题。

但是拍完片子,我发觉,年龄对我来说不成为困扰了。我会以更包容的心态去找另一半,也更洒脱了。影片里的女孩给我很多激励,比如李桃,她是一个相对大龄,又带着孩子的女性,仍然能够找到自己的爱情。看到他们的结婚照,是这几天最让我开心的事。

第一财经:片中的五位女性,都拥有世俗意义上的优越条件,也不排斥婚恋,为什么还是单身?

董雪莹:最近一场观影团放映结束后,一个观众大喊:“Maggie,没有男生配得上你。”这么说可能会有些极端,但某种程度上可以感觉到,Maggie所代表的高精尖女生,真的是不太好找对象,和她在同一圈层的、能和她聊在一起的男生比例真的很少。都市里,也确实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。

现在选择多了,困惑也多了。这个时代,真的是多元化的时代。Maggie选择冻卵,她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束缚,是为了自己。如果她想要孩子,还有一个备选方案,相当于买一个保险。有的女性不想找老公就想要孩子,这种现象也存在。比如Maggie所在行业有一个大佬级别的姐姐,开着会说不好意思我去喂奶,没有人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。这些都是正常的,都是女性独立的表现。

第一财经:影片呈现了代际之间因为婚恋问题产生的矛盾。现在的婚恋观较过去产生了哪些变化?

董雪莹:父母一辈看了影片,会更理解这个时代的女性为什么单身。红梅妈妈会说,找一个男的养着你不就行了。可是,嫁汉穿衣吃饭,这种观念在都市已经土崩瓦解了。女性自我意识觉醒,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沟通,还有很多女生就要找帅哥。我觉得这都是时代的进步。

在都市里,婚姻回归了本位,男性和女性协同共进,而不是女性依附于男性。但是这种结构可能意味着没有过去那么稳定。就像李桃说的,女人的强大,就是你随时拥有离开一个男人的能力。谈恋爱,但不依附于你,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。传统男权体系下的婚姻观,已经逐步被解构,被打破了。

第一财经,在这种转变中,受到冲击更大的可能是男性,他们本来处于一个主导地位,如今受到了威胁。

董雪莹:对。所以看了《“炼”爱》之后,有的男性观众表示更理解女性了,但比较传统男权思维的男性,他们看了肯定会不舒服。有的男生会感觉有压力,他们看到红梅、Maggie的收入这么高,觉得女生太强了。但是他们得接受,这就是这个时代。纪录片不是编出来的,这就是现实。

第一财经:影片也记录了女性身边的男性,父亲、兄长或是相亲对象。你也有意识在呈现男性在婚恋上的困惑。

董雪莹:我希望影片能够让男女之间互相理解和对话。比如红梅和哥哥那一场对话,红梅其实就是想激励他更努力、更奋斗,有更好的物质基础,他就会觉得委屈:我很努力了,你还觉得我没有努力。在农村,彩礼也是一种压力。这也反映了男性和女性对待爱情和物质的态度。都说女人更现实、更注重物质,我觉得这个观念值得商榷。我个人观察,女性其实是更感性的。

第一财经:片中,Kitty的姥姥、姥爷相守一辈子的爱情,与小月和她相亲对象快餐式的爱情形成了一组对位。你觉得,在这个时代,爱情变难了吗?

董雪莹:这是比较鲜明的代际婚恋观的对比。我没有说姥姥、姥爷那个时代的婚恋观一定是好的,或者我们这个时代一定是坏的。但是我记得姥爷那句话——我们那个年代是守义的,看上这个人,再也不换了。我觉得“守义”是我赞同的。因为我也是一个比较重情义的人。我觉得长久的爱情,还是需要和情义联系在一起。否则这个时代这么复杂,可能很难彼此珍惜对方。

第一财经:有评论认为,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不必为情所困了,但《“炼”爱》中的女性似乎还在为爱情焦虑。

董雪莹:不必为情所困,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在Maggie身上。她说她没有为男人哭过,只为工作流泪。她的安全感不是从男人、爱情,而是从事业、财富自由中获得的。有同样想法的女性很多。

都市女性在当今中国,走在现代化道路的最前端。她们都是很独立的女性,在事业中很理性。就像Maggie说的那样,我要骑着我的龙去征战。但是人不会一直处于奋斗、征战的状态,还是会有柔软的东西在。比如李桃的事业心很强,她可以在背负债务的情况下养活自己的孩子、创立自己的品牌。与此同时,她在爱情面前也还是小女生的样子。我觉得女生不需要为了强调女权,刻意在生活中把自己装在一个壳里。我还是希望观众能在《“炼”爱》中看到温暖的东西,浪漫的爱情在这个时代是真实存在的。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