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,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。近三年来湖南省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,心怀“党之伟业”和“世之大势”“国之大者”“省之大计”,对标对表中央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决策部署,探索构建集“导向性、系统性、创新性、实效性”于一体的长效机制,高站位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,成为全国8个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,连续两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获奖总数全国第一,涌现出一批以“移动思政课”为代表的思政金课。
抓紧抓牢“三个关键”,把握导向性
旗帜鲜明地把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。湖南省委书记、省长带头深入高校讲思政课,副书记兼任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重点抓思政课,省委教育工委统筹谋划严管思政课,各高校党委守土尽责办好思政课。
夯实关键队伍。制定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意见,思政课教师的专项建设经费和岗位津贴逐步落实,遴选了一批思政课教师进入“芙蓉学者奖励计划”省级人才项目,表彰了一批“最美思政课教师”“教书育人楷模”。将思政课教师配备纳入“高校党委书记省委教育工委挂号项目”强力督办,两年新增1274人。各高校党委今年要继续按规定师生比配足配齐思政课教师。
笃实关键抓手。省校联动实施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,倡导精品意识,整合优势资源,立项了一大批思政课省级教改项目,建成了一大批国家、省、校三级一流课程,打造了首批30门省级思政金课。
做实做精“三个协同”,增强系统性
扎实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。培育152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“名师示范课堂”。构建有深度、有温度的“大思政课”,及时把建党百年、疫情防控、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北京冬奥等热点主题引入课堂,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增强历史自觉、坚定理论自信。
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。分类举办全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,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,立项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18个、示范课程87门,引导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密切协同,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,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协同共建。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协作计划,推动12所重点马院与20所马院开展全方位协作,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平台,引导高校与中小学“手拉手”集体备课,实现思政课的有效衔接。
落地落细“三项改革”,体现创新性
进一步深化教师评价机制改革。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(职称)评聘办法,切实做到“单列指标、单设标准、单独评审”,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,积极推行代表性成果制度,将主流媒体理论文章和优秀网络文章或成果纳入学术成果认定范围。
进一步细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。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,因地制宜,因校制宜,因材施教,积极稳妥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,培育了“沉浸式教学”“互动式教学”“案例式教学”“专题式教学”等一大批特色鲜明、湘味十足的思政教学品牌。
进一步强化工作考核机制改革。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,把思政课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写入《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》,列入“双一流”建设成效评估、学科专业质量评价、教学科研成果评比,纳入巡视巡察、党建述职评议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考核测评等。
聚焦聚力“三个精准”,提升实效性
注重教育对象精准把握。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和学生评教为抓手,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学习思政课专项调研,同时依托全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专家团队,开展“推门听课”和实地走访,及时了解、集中会诊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特点和需求,切实把握不同类型、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个性。
强化教学内容精准供给。既坚持“内容为王”“价值硬核”,又注重“问题导向”“现实关切”;既全面准确把握教材、深度研究阐释教材、融会贯通用活教材,又有机融入具有学校和地域特色的案例素材,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。
探索教学平台精准融合。充分运用跨界思维、融合思维,不断加强新媒体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,扎实推进“互联网+思政课”改革,开发思政课微课视频,建设特色微课系列,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“可移动”式思政课堂。
面对民族复兴的宏图大业,肩负“三高四新”的使命担当,湖南省恪守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初心,坚定不移、坚持不懈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,为培养时代新人谱写新华章、注入新能量。
(作者系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、厅长)